學生工作
學生工作部(处)
學生工作部(处)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,以邓小平理论和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,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和整体发展目标,强化“以学生为本”的教育理念,确立了以育人为核心,以学风建设为重点,悉心教育,科学管理,热情服务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,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、管理和服务育人的新模式和新机制,不断提高學生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,全面推进大学生成长。
認真研究和分析大衆化教育背景下大學生思想和成長成才規律,加強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研究,紮實推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、形勢與政策課程體系、專項教育體系、思想調查與預警體系建設,紮實推進勵志成才教育工程、誠信教育工程、網絡教育工程。通過以理想信念教育爲核心、以愛國主義教育爲重點,以思想道德建設爲基礎,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爲目標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,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、價值觀、人生觀、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。
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,推进辅导员向职业化、专业化、专家化方向发展。制定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意见和建设发展计划,加强辅导员的培训与培养,通过构建分类别、多层次的学习培训体系,逐步实现辅导员持证上岗,推进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。加强學生工作的理论研究,完善课题立项机制,推进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。扎实推进“百名辅导员访百家”工作,努力构建学校、家庭、社会“三位一体”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。
適應學生管理、服務工作的新形勢、新要求,加強新機制、新模式的構建和研究,不斷適應學生全面發展,突出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新需要。大力加強學風建設,完善激勵機制,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,努力營造良好的學風。發揮各級學生組織和廣大學生的自我教育、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務的作用,紮實推進基礎文明教育工程,教育學生遵紀守法、文明生活、健康成才,不斷提高學生素質,努力構建文明校園、和諧校園。
堅持“面向市場、雙向選擇、加強指導、完善服務”的就業方針,主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,紮實推進“全年關注、全員參與、全過程指導”的就業工作指導與服務體系建設。落實“一把手”工程,實現機構、人員、經費“三到位”,加強就業基地建設,全員參與,齊抓共管,推進就業工作的全員化。開設《大學生職業指導》通選課和就業形勢政策課,開辟網絡職前教育學堂,爲學生提供職業生涯規劃服務,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,推進就業指導的全程化。完善“以校園招聘活動爲主體,以就業基地建設爲依托,以網絡招聘爲拓展”的校園招聘市場模式,爲畢業生提供充分的崗位,引導鼓勵畢業生參加“三支一扶”計劃、西部志願者服務計劃、預征入伍,推進就業市場的多元化。發揮“大學生KAB創業教育基地”的優勢,積極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,促進大學生就業。
結合學校實際,不斷完善“獎、勤、助、補、貸”五位一體的幫困助學機制,紮實推進幫困助學工程。建立和完善貧困大學生認定機制,落實助學貸款、獎學金、特殊困難補助、專項補貼等各項資助政策,廣拓渠道,擴大勤工助學和社會獎、助學金的數量和覆蓋面,爲困難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幫扶服務,確保不讓一名學生因爲家庭經濟困難而辍學。
遵循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,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三級預警與幹預網絡體系,紮實推進陽光心理工程。建立科學規範的工作機制,加強以專業教師、心理輔導員爲主體,以兼職老師、心靈使者爲兩翼的“一體兩翼”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,開展分階段、分層次的普及性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教育,建立以個體咨詢、團體咨詢、網上咨詢、電話咨詢、入學測試爲主體的有效的預警幹預網絡,搭建以教學實習實踐和職業生涯規劃測試爲內容的服務平台,努力營造陽光、健康的心理成長環境,促進學生健康成長。
學生工作部(处)下设两个科室,三个中心,分别是教育科、管理科、心理指导中心、助学管理中心、就业指导中心。
更多信息請訪問: 濟南大學學工在線網站
校團委簡介
济南大学共青团是校党委和团省委直接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,是校党委联系团员青年、领导青年工作的重要纽带和渠道,担负着团结教育青年学生,执行党的青年工作方针,培养青年共产主义者和优秀学生骨干队伍,拓展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繁荣校園文化生活的任务。校团委设有组织部、宣传部、实践与科技创新部,下设24个分团委,1067个团支部,现有31名专职团干部,团员青年35044名。
多年来,校团委坚持“育人为本、创新为魂、服务为基”的原则,坚持“服务大局,服务社会,服务青年”的基本方向,紧紧围绕学校党政工作大局,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工作优势,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,以素质教育为统揽,以品牌活动为垂范,以团的规范化建设为基础,结合新形势和青年学生的新特点,不断进行团建创新,形成了“三型四化五大体系”的工作理念:以“党政所急,学生所需,团能所为”为宗旨,着力构建学习型、创新型、服务型团组织,实现共青团管理工作规范化、考评工作机制化、服务工作特色化、基础工作职能化,构筑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体系、校園文化建设体系、创新成才服务体系、志愿服务拓展体系、组织建设规范体系“五大体系”的建设。学校连续多年在社会实践、志愿服务、科技创新、学生社团、校園文化等方面工作中获得全国表彰,校团委连年被评为山东省“红旗团委”,2009年被评为“全国五四红旗团委”。
實施“思想凝聚工程”,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新進展。堅持以理想信念教育爲核心,以愛國主義教育爲重點,以思想道德建設爲基礎,通過規範運行機制、創新活動載體、強化陣地建設、典型示範教育等措施,充分發揮團組織在教育引導大學生方面的優勢,深入推進“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”,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教育青年學生;廣泛開展主題鮮明、凸現時代特征的主題教育活動,使青年學生堅定成才報國的遠大志向;不斷延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觸角,通過加強社區黨建,建設紅色網站,塑造社團文化,構建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社區、進網絡、進社團三位一體的新型“立交橋”。
實施“創新教育工程”,學生科創活動蔚然成風。注重科學機制的構建和競賽活動的品牌化戰略,不斷增加對學生科技創新工作投入和支持力度,設立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基金,規範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課題申報、審批立項、基金資助、專利申請等環節,積極組織和參與“挑戰杯”競賽、數學建模競賽等科技文化活動,成立學生科技類社團,逐步形成了高度重視、廣泛宣傳、重點投入、嚴格管理的學生科研機制,有效整合了學校資源,爭取到了更多科研教學戰線的支持,催生了一批優秀的科技創新成果,營造了濃厚的校園學術科技創新氛圍。2004年至今,學校在“挑戰杯”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獲全國一等獎1項、二等獎2項、三等獎5項,山東省特等獎6項、一等獎9項、二等獎12項、三等獎17項。在“挑戰杯”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中,獲得全國銅獎5項,山東省特等獎7項、一等獎16項、二等獎26項、三等獎25項。學校連續多年被團中央、中國科協、教育部、全國學聯授予“挑戰杯”全國高校優秀組織獎、山東省優秀組織單位。近年來,我校在“挑戰杯”、數學建模競賽、電子設計競賽、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、藝術設計競賽等賽事中獲得了國家級獎勵366項,省部級獎勵1170項。
实施“文化育人工程”,营造和谐校园氛围。牢固树立精品意识,坚持高格调规划、保持高水平运作、追求高质量效果,深入开展了以政治文化为中心、科技文化为重点、娱乐文化为基础的校園文化活动,举办了具有示范性、导向性、艺术性、创新性的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、外语文化艺术节、电脑科技文化艺术节、读书节四大节日及“泉城大讲堂”、“济大青春创业论坛”为龙头的校園文化品牌活动,积极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、千百名人进校园活动,浓厚校園文化氛围,提升校園文化品味。重视发挥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,成立社团联合会,建设专门网站,对学生社团实行校、院两级指导与管理。目前学校有各级各类学生社团103个,参与学生16000多人。
实施“实践锤炼工程”,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。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,进一步深化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,引导团员青年在实践锤炼中增长才干,健康成长。把社会实践作为教育教學的重要形式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,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特点,采取全面部署、点面结合、重点组队等实践方式,开展了扶贫支教、政策宣讲、社会调查、法律宣传、环境保护、文化服务、社区援助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。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为目的,构建了以青年志愿者联合会为主体,以科技服务、环保消防、爱心接力等为基本内容的志愿服务体系,使志愿服务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有效互动、青年学生服务社会与自身成长成才的有机结合,达到了个人、学校、社会“多方共赢”的效果。目前,学校建有青年志愿者服务站40多个,青年志愿者22819人。
實施“服務保障工程”,竭誠服務團員青年成長成才。堅持以學生爲本、服務先行、注重實效的原則,建立健全了服務青年的保障體系,加強了大學生青春創業基地、學士後流動站、青年就業創業見習基地建設;積極組織學生志願者參加志願服務西部計劃;重視困難學生幫扶工作;整合服務資源、拓展服務陣地、豐富服務內容、創新服務手段,切實解決青年學生最關心、最直接、最現實的利益問題,紮紮實實爲青年辦實事、做好事、解難事。
實施“組織創優工程”,全面加強共青團自身建設。堅持以組織建設爲基礎、以機制建設爲保障、以隊伍建設爲關鍵,樹立基層第一的觀念,進一步確立以服務促團建、全團抓團建的指導思想,穩步實施基層團組織的團建創新,積極探索適應我校共青團發展的新型組織機制和運行方式,加大基層團組織建設的工作力度,充分調動和發揮基層團組織加強自身建設、發揮主體作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,不斷增強共青團的服務能力、凝聚能力、學習能力、合作能力。
在新的曆史時期,濟南大學共青團將在學校黨委和上級團組織的正確領導下,繼續團結和帶領全校廣大團員青年,緊緊圍繞學校改革發展的中心任務,堅持以“三個代表”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爲指導,堅持以學生爲本,強化服務,突出特色,塑造新形象,打造新品牌,譜寫新篇章,爲建設高水平大學貢獻力量。
更多信息請訪問:濟大團委網站
新聞專題
視頻報道
濟大校報
校園風光
- 新聞發布